(主料辅料)
面粉[面粉是一种由小麦磨成的粉状物。](500 克)、至油(5 克)、去壳净蛋(250 克)、精盐(2 克)、草菇[草菇又名兰花菇、苞脚菇起源于广东韶关的南华寺中,300年前我国已开始人工栽培,在20世纪约30年代由华侨传入世界各国,是一种重要的热带亚热带菇类,是世界上第三大栽培食用菌,我国草菇产量居世界之首,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30 克)、味精[味精是调味料的一种,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2 克)、鲜虾仁[虾仁,一种食品。](80 克)、白糖(4 克)、韭黄[韭黄也称“韭芽”、“黄韭芽”、“黄韭”,俗称“韭菜白”,为韭菜经软化栽培变黄的产品。](40 克)、老抽[老抽是在生抽的基础上加入焦糖,经特殊工艺制成的浓色酱油,适合肉类增色作用。](5 克)、碱水(5 克)、麻油(3 克)、胡椒粉[胡椒粉(hú jiāo fěn),亦称古月粉,由热带植物胡椒树的果实碾压而成,主要产在印度、越南、印尼、泰国、新加坡等国,中国广东省、海南岛也有生产。](5 克)、植物油(10 克)、二汤(150 克)。
(制作方法)
1.将面粉倒在案盘上,开成窝形,把鸡蛋、碱水同时倾在窝内,与面粉拌匀,搓成面团,擀成面片,改刀成面条[面条起源于中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制作食用历史。],将面条放在滚水里。滚至刚刚熟,捞出漂水,冷却后滤干水分,放入滚油内炸热备用。
2.虾仁洗净,用盐、味精、生粉、蛋清略浆。草菇切片。韭黄切寸段。
3.伊面[伊面原叫伊府面,是面中上品。]下滚水泡软,捞出控净水分,并用一双竹筷挑凉,避免粘连成块。
4.鲜虾仁下六成热油炸熟。
5.炒锅烧热,落底油,加入草菇略煸,加汤、蚝油、白糖、胡椒粉、麻油、精盐,中火炮透,点入老抽、味精、虾仁,翻拌均匀,最后落入韭黄翻匀,装盘即成。
做菜网小贴士:
1.此菜关键在于伊面制作,如手工刀切面条,应注意均匀一致,粗细约2 毫米。太细易碎,太粗在烹制时易夹生,且不易入味。
2.面条炸时油温要高(约 7 成热),500 克面要分 3 次炸完,多则炸不透,影响质量。
3.烧面时老抽应最后点入,过早放,则面条乌黑不亮,口感发苦。
4.烧面的汤汁不宜收太干,否则不滑爽,有油腻感[油腻感,指皮革的一种缺陷,触摸皮革表面感觉黏滞油腻,甚至外观亦显油迹。]。
(风味特点)
1.此菜原是江苏扬州地方风味,相传明朝末期,扬州来了个知府[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郡最高行政长官。]名伊秉缓,为人清廉,从不趋炎附势,当地乡绅[乡绅阶层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特有的阶层,主要由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构成。]都很怕他,他在饮食上有个最大的偏爱:食面条。一次伊知府过生日。由于乡绅们都知道伊喜食面条,于是不约而同送上的寿礼都是面条。这下可叫伊知府为难了。看看堆积如山的面条不知如何是好。忽然灵机一动,决定将寿筵[寿筵,汉语词语,拼音:shòu yán,指庆贺寿辰的筵席。]都改成吃面条,再送还给贺寿的乡绅,既解决了存放问题,又增了寿筵,可谓两全其美。于是吩咐家厨将面条煮过分给大家吃,家厨由于这突然的决定,手忙脚乱,错将面条投入烧热的大油锅中,于是将错就错,将全部面条炸过,连煮带炒,将面条送上餐桌。乡绅们和知府吃了面条后,大叫“好吃”。知府一高兴,为每位乡绅打包回家。结果一传十,十传百,名声大振。此菜流入了民间,经过厨师不断改进,形成了现今的“伊府面”。
2.色泽金黄,口味成鲜,质地滑嫩,略有回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