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做菜网 烹饪技巧内容页

清明习俗的由来

文章目录

一、清明习俗的由来
二、清明节扫墓带什么供品
三、清明节吃什么传统美食

清明习俗的由来

1、清明习俗的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2、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2.1、扫墓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风俗传统。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2.2、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清明踏青的内在意义在于顺应时令节气,阳春三月,生气始盛,万物萌生,人们走出屋门,来到野外,积极主动地迎合时气,以促进自身体内的阳气流转,这对身体的健康大有好处。

3、清明节的几大禁忌

3.1、清明节忌讳探视朋友亲人

最好不要清明节当天去探视亲朋好友,隔天去探视为宜。因为清明节是祭奠的特殊时候,此时去探视亲朋好友很说不过去的,或者说不吉利。当然,你也可以请亲朋好友在外面吃饭为宜。

3.2、清明节忌穿红衣服

通常来说,清明节期间要特别忌穿大红大紫的衣服,即使红内衣也要谨慎穿用;应穿上素色的服饰为宜。当然,也不要佩戴红色的配饰。

清明节扫墓带什么供品

清明节在家里做羹饭,俗称“清明羹饭”,祭祀祖先,保佑平安。那时候,每户人家做羹饭的供品有:黄豆芽炒豆腐、菜蕻羹、红烧黄鱼、红烧肉、肉等。另外,在供品中一盘青团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是清明的象征。青团是用艾青叶捣碎后取汁与糯米粉揉在一起做成的,里面嵌有豇豆沙或芝麻或黄豆粉做的馅子。

当祭桌上的香,蜡烛将燃尽时,就给祖先烧一些由锡箔折成的“银元宝”送行。老底子,普通人家去上坟,一般都是先乘航船或脚划船到墓地附近的乡下,再步行到墓地。但一些有铜钿人家则会雇轿夫坐着轿子去上坟,所以就有“三月上坟坐轿子”的谚语。

此外,可以用先人在世时比较喜欢的食物来上供。 其实,祭祀的贡品先人是吃不到的,但依然要精心挑选,这是表达对先人的恭敬追思之意,只要有一颗真诚的孝心,即使用比较简单的贡品,也依然是非常圆满的。其次准备鲜花(现在都讲究环保)代替烧纸。

清明节吃什么传统美食

1、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2、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首先是将采摘回来的鲜嫩艾草洗净,放锅中煮熟后捞起,沥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备用。然后将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细越烂越好。艾草泥剁好后,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齐和拌成团。然后把准备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馅料包进面团里,再封口捏成圆形、长形等形状,放入锅中隔水蒸15-20分钟后即可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