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境内的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
特色小吃有:蒙古民族手把肉、茶饮、新右旗白奶豆腐、俄罗斯列巴、稍美、蒙古奶豆腐、红烧牛头、五香蚕蛹、炸羊尾、红酒炖牛肉、野猪肉炖酸菜、秀丽白虾、羊肉松。
奶豆腐
简介
奶豆腐,蒙古语称“胡乳达”,是蒙古族牧民家中常见的奶食品。用牛奶、羊奶、马奶等经凝固、发酵而成的食物,形状类似普通豆腐,味道有的微酸,有的微甜,乳香浓郁,牧民很爱吃,常泡在奶茶中食用,或出远门当干粮,既解渴又充饥。还可以做成拔丝奶豆腐,其软韧牵丝为断,是宴席上的一道风味名菜。
奶豆腐一般是指我们平常所说的奶酪,也叫乳饼,完全干透的奶豆腐又 叫奶疙瘩。传统奶豆腐的做法有点难度,后来也发展出一些简单而且好吃的做法。
做法
传统熟奶豆腐的做法
把熬制奶皮剩下的奶浆,或提取酥油后余下的奶渣,放置几天,待其发酵。当奶浆或奶渣凝结成块时,用纱布把多余的水份过滤掉。然后将固体部分,在锅里文火煮,边煮边搅,直到粘着程度时,再装进纱布里,把黄水挤出。这时就可以装馍压制成形,或置于木盘中,用刀划成各种形状。
传统生奶豆腐的做法
把鲜奶发酵,使其变酸后,倒入锅里煮熬,奶浆就变成老豆腐形状。然后在纱布中,挤压去水份,装模成形。
手扒肉
简介
手扒肉是红食中的一种。蒙古族人民称肉食为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顾名思义,“手扒肉”就是手抓羊肉,是蒙古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是牧民们的家常便饭。手扒肉的做法是把带骨的羊肉按骨节拆开,放在大锅里不加盐和其他调料,用原汁煮熟。吃时一手抓羊骨,一手拿蒙古刀剔下羊肉,蘸上调好的佐料吃。根据牧民的习惯,手扒肉一般用作晚餐。 到草原观光旅游不吃一顿手扒肉就算没完全领略到草原的食俗风味和情趣,虚此一行。
做法
主料:带骨羊肉 辅料:牛奶、芹菜、胡萝卜 调料:葱、姜、花椒、茴香、胡椒粉、盐、鸡精、醋、酱油、辣椒油、芝麻油
烹制方法:1、将带骨羊肉剁成二寸宽五寸长的块,用清水浸泡,葱、姜、芹菜都切成末,胡萝卜切厚片待用;2、取一小碗,将葱姜末、酱油、醋、鸡精、胡椒粉、盐、芝麻油加点水调成汁;3、锅内加入清水,将泡好的羊肉放进去,用旺火烧开后,撇去浮沫,接着放入备好的葱段、姜片、胡萝卜片、茴香、花椒、牛奶后盖好锅盖,转入小火煮到肉烂时为止,出锅时再加入盐、鸡精,将肉捞出后盛入盘中,吃时蘸调好的汁。
蒙古灌肠
简介
蒙古民族一般把羊血浆灌入大肠,做成灌肠。食用时一般在肉汤里煮10-15分钟。灌肠可分小肠、肥肠和小肚等几种。
小肠,也叫细肠、盘肠或血肠。小肠一般都是由羊血搅拌的面粉灌成,故此,得名血肠。而它的形状很像盘起来的粗绳,盘盘缠缠,因此也叫盘肠。
肥肠,也叫作粗肠或肉肠。肉肠则是以它的灌充物来称呼的。因肥肠粗而直,可用血面糊来灌充,还可用肉末灌制。以肉末灌制的肥肠叫作肉肠。
几种肠的灌法都相同。宰完羊之后,将羊肠用盐水洗干净。牧人家一般不用洗洁精等现代洗涤用品来洗肠。洗干净之后,将小肠和肥肠切断分开,在羊腔中舀在盆里的羊血里搅进荞面或白面,用手把凝结的血块攥碎、搅均之后,加入食盐和葱花等调料,从肠口灌入。
肠肚不能与羊肉一起煮,都需另煮。煮时要准备一根像牙签似的细木丝,不时刺肠肚,以不流出血糊而木签上的血呈熟食色为熟透,煮熟之后的小肚很像一只伸出头来静卧着的乌龟。蒙古人不以完整的小肚来招待客人,据说那样会失口福。因此,一般都切成薄片之后上桌食用。
灌肠的口感取决于调理出来的血糊的优劣,取决于巧妇媳们的手艺,它也是牧区主妇们显示自己烹调技艺的一种标志。
做法
1、灌小肠
灌肠的工作一般都在现杀的羊皮上进行。因为羊皮光滑,肠子不易弄断。多数需二人合作。小肠下接盲肠(俗称苦肠),盲肠下接细肥肠。把细肥肠割掉,从割口处灌进水去,容量较大的盲肠就成了一个天然的大漏斗。灌满以后,一人不断用力挤压,水就流入小肠。一人用两手不断捋小肠,将粪便排在泔水桶里。如此再灌再排,直到把小肠基本洗净。再割一块肺子塞进小肠里,上面灌水并挤压排出,再用水涮一两次,就可以灌肠了。
从羊腔中舀在盆里的羊血,一般正好灌满它自己的肠肚。灌时,先用手把凝结的血块攥碎,搅进荞面或白面,加入切碎的漫肚油、盐、调料、葱蒜等物。亦从割口处灌入,要灌得不可太满也不可太扁。小肠二三丈长,为煮食方便,可断为四、五部分,不撕掉外面连接肠壁的油脂。这些油脂有固定寸肠的作用,灌时要注意摆顺不使肠子扭结。煮出时盘缠一团,一如腹中的自然状态。卧羊时节肠肚太多,一时吃不了,就灌好分成四五团冻起来,在来年清明时节煮食。
2、灌肥肠
在细肥肠和肥肠连接的地方断开,留下肥肠。水从-处注入,涮净以后,将天棚肉、花肚、细肥肠均切成和肥肠一样长短的细长条,加入盐、调料、葱等,从细端塞入肥肠,边塞边翻,塞完以后,肥肠也正好翻过来了(里面朝外,这是和小肠不同的地方),可以当时或春天煮食。
3、灌小肚
百折和小肠中间的部分俗称水肚(胃)。为跟连接红肠的大肚子(瘤胃)相区别,称为小肚。把小肚多留一点小肠(约三尺),从与百折连接的地方断开,将粪便倒掉,涮洗几次,翻过来,使里面朝外。将灌小肠的血糊糊从断开处灌入,灌到欠满,插入筷子将断口处缭住。翻的时候,小肠只在连接小肚的地方翻出个头儿来,其余从灌血的口子上抽出来,打个∞字把筷子缠住,就可以现煮或做冻肚。煮出的小肚,体积缩小。因为是翻过来的,上面有褶,颇像一只乌龟负驮架而行。
蒙古手把肉
简介
顾名思义就是手抓羊肉。把带骨的羊肉按骨节拆开,放在大锅里不加盐和其它调料,用原汁煮熟。吃时一手抓羊骨,一手拿蒙古刀剔着吃。客人不要自己动手随意选食,主人会视客人的年龄,选择不同部位的羊肉。
历史文化
手把肉是呼伦贝尔草原蒙古、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游牧、狩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即用手把着吃肉之意。羊、牛、马、骆驼等牧畜及野兽的肉均可烹制手把肉,但通常所讲的手把肉多指手把羊肉而言。手把肉是蒙古民族千百年来最喜欢、最常用的传统食品。这种草原牧区牧民们的传统吃法可以追溯到古代。据明《夷俗记·食用》中云:“其肉类皆半熟,以半熟者耐饥且养人也。”
做法
做“手把肉”多选用草原牧场生长的两龄羊,采用传统的“掏心法”宰杀,因为这样宰杀的羊由于心脏骤然收缩,全身血管扩张,肉最鲜嫩。宰杀后把羊带骨分解成若干小块放在清水锅里,不加盐等调味佐料,用旺火煮,待水滚沸立即出锅上桌,蘸芝麻盐食用,其肉鲜嫩,原汁原味。但目前推出的“手把肉”煮好后大多都再进行二次加工,将大块再分解或小块,辅以盐面、米醋、花椒、八角、味精、辣椒油、姜丝、葱段等调味佐料进行特殊烹制后再食用,其鲜嫩不变但味道更加独特。
满洲里全鱼宴
简介
呼伦湖产的鲁鱼、鲫鱼、白鱼等,肉质肥美,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无机盐、碳水化合物、脂肪和各种维生素。用呼伦湖产的鲜鱼和湖虾,可烹制鱼菜120多种,称为“全鱼宴”。鱼菜鲜嫩味美,百吃不厌。
鱼菜不但营养丰富,而且鲜嫩味美,百吃不厌。全鱼宴有12、14、20、24道菜一桌的,甚至有上百道菜一桌的。主要名贵鱼菜有鲤鱼跳龙门 二龙戏珠、鲤鱼三献、家常熬鲫鱼、梅花鲤鱼、油浸鲤鱼、鲤鱼甩子、松鼠鲤鱼、芙蓉荷花鲤鱼、湖水煮鱼、清蒸银边鱼、葡萄鱼、葱花鲤鱼、金狮鲤鱼、普酥鱼、蕃茄鱼片、鸳鸯鱼卷、荷包鲤鱼、煎焖白鱼、拌生虾、拌生鱼片等。
历史文化
关于全鱼宴,不少文人墨客留下了诗句:“久闻呼伦湖,鱼宴留声明。梅花开席上,松树卧盘中。鲤鱼呈三献,戏珠武二龙。独怜清炖美,鲜嫩醉秋风。”此处可真谓:“烟波浩渺湖山美,鱼味天下第一家。”泛舟湖上,静观鸟飞鱼跃,不失为一件惬意十足的事情。
呼伦贝尔羊肉
简介
呼伦贝尔的羊肉被举为肉中之王,具有色泽鲜艳、高蛋白、低脂肪、瘦肉率高、肉质鲜美、口感细嫩、多汁味美、无膻味的特点。
呼伦贝尔草原地处亚洲中部的蒙古高原,是世界著名的高原牧场,草原上均为多年生草本优质牧草,无污染,营养丰富,这个草原所产的羊肉无膻味,肉质鲜嫩可口。
呼伦贝尔羊肉不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春、夏、秋季草原上的羊群不圈养,而是在羊盘上散卧,这就避免了内地圈养羊使羊粪便异味通过羊的皮肤毛孔进入体内而产生膻味的现象。
羊的屠宰方法采用掏胸法,不是采用内地惯用的抹脖法,使羊血全部流进胸腔内及羊肉中,保持羊肉鲜嫩色美营养不散失。
煮食方法不同内地,按关节将羊肉带骨剃成数十块放入白水锅内,不加盐及任何佐料,用大火烧煮,使肉保持原汁原味。只要肉一变色,肉里微有血丝即捞出,装盘上席,羊肉鲜而不膻,令人百吃不厌。
卓资山熏鸡
简介
卓资山熏鸡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卓资县的传统名食,制作加工有近百年的历史,是全国三大名鸡之一。以个大体肥、色泽红润、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而闻名。
将1000克以上的卓资山嫩母鸡若干只,治净,入锅加水、花椒、大料、干姜、食姜、茄香、桂皮、丁香、荜拨、山柰、砂仁等香料,煮至鸡半熟取出。再放入熏锅,加木屑和糖浆,熏至色泽透红,油光发亮,肉熟骨离即成。
历史文化
卓资山熏鸡的生产和加工,还要追溯到百年前。由于这一带的鸡个大肉嫩,早在上世纪初,人们就开始将其加工成卤鸡出售。当时,卓资山镇里仅有三四户人家加工卤鸡,只是向周围村镇和来往于平绥铁路的客运列车出售。但是,由于工艺简单,味道一般,远远谈不上什么名气。
直到后来,与卤鸡完全不同的熏鸡在市场上出现后,经过一场竞争,熏鸡逐步取得了优势,卤鸡黯然淡出市场。在当时的各家熏鸡作坊中,来自天津的瑞喜宽师傅制作经营的熏鸡名气最大,销量最佳。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河北宣化的李珍师傅来卓资山镇办起了第一家熏鸡铺。他们取河北定县熏鸡和卓资山镇卤鸡之长,经过长期摸索,创造了卓资山熏鸡独特的制作工艺,其特点为红润、酥嫩、鲜美,色、香、味皆佳。
做法
原料配方:
鸡100只,食盐1~1.5千克,花椒50克,干姜50克,大料50克,丁香10克,荜拔10克,良姜10克,桂皮10克,白芷10克,山木10克,砂仁10克,肉蔻10克,熏料为白糖500克,柏木锯末1千克,另需陈年煮鸡老汤。
制作方法:
1.选料:选用该县和邻近旗县所产之鸡为原料,要求健康无病,只重在1千克以上。
2.宰剖:选将鸡宰杀、放血、浸烫、煺毛、再开膛、去内脏、洗净,然后入清水中浸漂2~3小时,捞出沥水。
3.整型:将鸡爪窝腹内,鸡翅别好,鸡头盘上。
4.卤煮:将鸡爪摆于锅内,把调料装纱袋内放锅中,对上老汤,用大火将锅烧沸,煮0.5小时后改小火焖煮2小时(老鸡则沸煮1小时,焖煮3小时),即可出锅。
5.熏制:将熏锅烧热,放入适量白糖和锯末,放上铁箅子,将煮熟之鸡放在铁箅上,加盖熏烤约2~3分钟(每次熏制10~20只鸡)即可。6.涂油:将熏好之鸡涂上鸡油或香油,即可包装出售。
刀切酥
简介
刀切酥,是内蒙古一种风味点心,“刀切”这一取名是依其制作方法而定的,直接了当毫无华丽的,朴实确切,具有劳动人民直率的特点。
做这种点心要先把面和好,铺上糖油酥,均匀地卷成条状,用刀切成四毫米厚的片,每斤面要切十八至二十片,摆入盘内上炉烘烤成熟即可。从外观造型上,很象呼市一些古建筑的云头,又象蒙古族服饰上的云花形状。因此它有着鲜明的民族造型特点。刀切的制做,用料简单,成本低廉,但做工精细,工艺复杂。
历史文化
最初的刀切是做为茶点出现的。过去蒙族牧民喝茶总要摆上点心边喝边吃,“刀切”作为茶点就成了茶桌、茶馆常备之物了。据传说:慈禧太后在未入宫前,曾随其父惠征在呼和浩特居住过,惠征于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曾任归绥兵备道台。那时还是贵族小姐的慈禧就很喜欢吃这种“刀切”。进宫后做了皇妃的慈禧,每当回顾起这段往事,还亲点御膳房做些吃的,但都不顺口味,不如原来吃过的“刀切”好。
做法
以面粉、饴糖、糖粉、植物油为主料烤制而成。用面粉、糖粉、植物油印成糖油酥;面粉加饴糖、白开水和成皮面。待醒好后,包上糖油酥擀成长形片,表面抹上油,卷成半圆形长条,切成适度厚的片置烤盘内,入烤箱烤熟即成。成品褐色,味甘甜。质酥脆。
手把肉
简介
手把肉,是呼伦贝尔草原蒙古、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游牧、狩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即用手把着吃肉之意。羊、牛、马、骆驼等牧畜及野兽的肉均可烹制手把肉,但通常所讲的手把肉多指手把羊肉而言。手把肉是蒙古民族千百年来最喜欢、最常用的传统食品。这种草原牧区牧民们的传统吃法可以追溯到古代。据明《夷俗记·食用》中云:“其肉类皆半熟,以半熟者耐饥且养人也。”
做法
做“手把肉”多选用草原牧场生长的两龄羊,采用传统的“掏心法”宰杀,因为这样宰杀的羊由于心脏骤然收缩,全身血管扩张,肉最鲜嫩。宰杀后把羊带骨分解成若干小块放在清水锅里,不加盐等调味佐料,用旺火煮,待水滚沸立即出锅上桌,蘸芝麻盐食用,其肉鲜嫩,原汁原味。但目前推出的“手把肉”煮好后大多都再进行二次加工,将大块再分解或小块,辅以盐面、米醋、花椒、八角、味精、辣椒油、姜丝、葱段等调味佐料进行特殊烹制后再食用,其鲜嫩不变但味道更加独特。
列巴
简介
“列巴”是俄文译音,是俄语里面的大面包,它是极富特色的欧式食品。在哈尔滨,很多食品的名称都沿用了俄文译名,小的俄式面包叫“沙克”,面包干叫“苏克立”等等。
大列巴个头很大,直径最大时可达1尺(33厘米),重达三四千克,和半个篮球差不多大小,外壳硬硬的,其味道是甜中有酸,外焦里软。吃的时候要切片就着黄油、苏波汤才有味道。
做法
大列巴是以面粉、酒花、食盐为主要原料。俄罗斯传统的加工方法是以酒花酵母发酵好的面团,加入适量的盐,放在很大的立式烤炉里用东北森林里的椴木或桦木等硬杂木烤制。酥脆暄软,咸味可口。烤制好的大面包,夏季可存放一周,冬季可存放一个月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