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做菜网 食材百科内容页

呼和浩特小吃大全_呼和浩特特色小吃美食介绍

2017-01-14 15:24:00 食材百科 访问手机版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

呼和浩特地区的特色饮食主要有烤全羊、涮羊肉、手把羊肉、烤羊腿、炸羊尾、肠、肉肠、羊杂碎、稍麦(烧麦)、焙子、莜面、马奶酒、奶茶、奶皮子、奶豆腐奶酪、油香、馓子,牛肉干等,还有地方特色与传统风味完美结合的托县炖鱼、和林炖羊肉等也闻名于呼和浩特地区。

蒙古奶酪

简介

奶酪,俗称“酪蛋子”,是蒙古族居民十分喜爱的一种奶食品。奶酪,分生奶酪和熟奶酪两种。

做法

生奶酪的做法是,把鲜奶倒入筒中,经过翻搅提取奶油后,将纯奶放置在热处,使其发酵。当鲜奶有酸味后,再倒入锅中煮熬,待酸奶呈现出豆腐形状时,将其舀进纱布里,挤压除去水份。然后,把奶渣放进模具或木盘中,或挤,大多都在行囊中放几块奶酪,以防不测,备以充饥解渴。压成形,或用刀划成方块,生奶酪就制做成功了。

熟奶酷的做法与生奶酪的做法略有不同。制做熟奶酪时,先把熬制奶皮剩下的鲜奶,或经过提取奶油后的鲜奶,放置几天,使其发酵。当酸奶凝结成软块后,再用纱布把多余的水份过滤掉,放入锅内慢煮,并边煮边搅,待呈糊状时,将其舀进纱布里,挤压除去水份,然后,把奶渣放进模具或木盘中,或挤压成形,或用刀划成不同形状。奶酷做成后,要放置在太阳下,或者通风处,使其变硬成干。

食奶酪方法很多,或泡在奶茶中食用,或如吃干粮一亲细嚼慢咽,越嚼越能品尝出其中的滋味 

蒙古

简介

内蒙古传统小吃。将黄米粉炒熟,加适量小麦面粉拌匀,冲入开水和成硬面团,加温发酵。把发酵好的面团捏成适度大小的圆圈,下入烧沸的植物油锅中炸熟即可。特点是外皮酥、香、脆,内部软、糯、甜。家庭逢年过节都要做糕招待宾客。

手撕牛肉

简介

内蒙特产牛羊肉,故手撕牛肉非常流行,手撕牛肉,本品属自然健康的美味食品,无防腐剂,肉质密实,有酱香味

做法

配料:牛肉、山楂或茶叶包、桂皮、大料、花椒、香叶、陈皮、良、肉蔻、草果、酱汁,葱段,姜片

做法:1、牛肉切大块2、山楂或茶叶包、桂皮、大料、花椒、香叶、陈皮、良姜、肉蔻、草果垫底,浓酱油将肉没顶,料酒酌加,放冰箱一天一宿3、酱汁,葱段,姜片入锅,添一倍水烧开,牛肉下锅,复开后,撇净浮沫,高压锅喷气后小火压12~14分钟,以筷子能顺利穿透而略有阻力为宜。4、煮好放凉后切成小条,下油锅炸至外表焦脆即可。

奶豆腐

简介

奶豆腐,蒙古语称“胡乳达”,是蒙古族牧民家中常见的奶食品。用牛奶、羊奶、马奶等经凝固、发酵而成的食物,形状类似普通豆腐,味道有的微酸,有的微甜,乳香浓郁,牧民很爱吃,常泡在奶茶中食用,或出远门当干粮,既解渴又充饥。还可以做成拔丝奶豆腐,其软韧牵丝为断,是宴席上的一道风味名菜。

奶豆腐一般是指我们平常所说的奶酪,也叫乳,完全干透的奶豆腐又 叫奶疙瘩。传统奶豆腐的做法有点难度,后来也发展出一些简单而且好吃的做法。

做法

传统熟奶豆腐的做法

把熬制奶皮剩下的奶浆,或提取酥油后余下的奶渣,放置几天,待其发酵。当奶浆或奶渣凝结成块时,用纱布把多余的水份过滤掉。然后将固体部分,在锅里文火煮,边煮边搅,直到粘着程度时,再装进纱布里,把黄水挤出。这时就可以装馍压制成形,或置于木盘中,用刀划成各种形状。

传统生奶豆腐的做法

把鲜奶发酵,使其变酸后,倒入锅里煮熬,奶浆就变成老豆腐形状。然后在纱布中,挤压去水份,装模成形。

蒙古灌肠

简介

蒙古民族一般把羊血浆灌入大肠,做成灌肠。食用时一般在肉汤里煮10-15分钟。灌肠可分小肠、肥肠和小肚等几种。

小肠,也叫细肠、盘肠或血肠。小肠一般都是由羊血搅拌的面粉灌成,故此,得名血肠。而它的形状很像盘起来的粗绳,盘盘缠缠,因此也叫盘肠。

肥肠,也叫作粗肠或肉肠。肉肠则是以它的灌充物来称呼的。因肥肠粗而直,可用血面糊来灌充,还可用肉末灌制。以肉末灌制的肥肠叫作肉肠。

几种肠的灌法都相同。宰完羊之后,将羊肠用盐水洗干净。牧人家一般不用洗洁精等现代洗涤用品来洗肠。洗干净之后,将小肠和肥肠切断分开,在羊腔中舀在盆里的羊血里搅进荞面或白面,用手把凝结的血块攥碎、搅均之后,加入食盐和葱花等调料,从肠口灌入。

肠肚不能与羊肉一起煮,都需另煮。煮时要准备一根像牙签似的细木丝,不时刺肠肚,以不流出血糊而木签上的血呈熟食色为熟透,煮熟之后的小肚很像一只伸出头来静卧着的乌龟。蒙古人不以完整的小肚来招待客人,据说那样会失口福。因此,一般都切成薄片之后上桌食用。

灌肠的口感取决于调理出来的血糊的优劣,取决于巧妇媳们的手艺,它也是牧区主妇们显示自己烹调技艺的一种标志。

做法

1、灌小肠

灌肠的工作一般都在现杀的羊皮上进行。因为羊皮光滑,肠子不易弄断。多数需二人合作。小肠下接盲肠(俗称苦肠),盲肠下接细肥肠。把细肥肠割掉,从割口处灌进水去,容量较大的盲肠就成了一个天然的大漏斗。灌满以后,一人不断用力挤压,水就流入小肠。一人用两手不断捋小肠,将粪便排在泔水桶里。如此再灌再排,直到把小肠基本洗净。再割一块肺子塞进小肠里,上面灌水并挤压排出,再用水涮一两次,就可以灌肠了。

从羊腔中舀在盆里的羊血,一般正好灌满它自己的肠肚。灌时,先用手把凝结的血块攥碎,搅进荞面或白面,加入切碎的漫肚油、盐、调料、葱蒜等物。亦从割口处灌入,要灌得不可太满也不可太扁。小肠二三丈长,为煮食方便,可断为四、五部分,不撕掉外面连接肠壁的油脂。这些油脂有固定寸肠的作用,灌时要注意摆顺不使肠子扭结。煮出时盘缠一团,一如腹中的自然状态。卧羊时节肠肚太多,一时吃不了,就灌好分成四五团冻起来,在来年清明时节煮食。

2、灌肥肠

在细肥肠和肥肠连接的地方断开,留下肥肠。水从-处注入,涮净以后,将天棚肉、花肚、细肥肠均切成和肥肠一样长短的细长条,加入盐、调料、葱等,从细端塞入肥肠,边塞边翻,塞完以后,肥肠也正好翻过来了(里面朝外,这是和小肠不同的地方),可以当时或春天煮食。

3、灌小肚

百折和小肠中间的部分俗称水肚(胃)。为跟连接红肠的大肚子(瘤胃)相区别,称为小肚。把小肚多留一点小肠(约三尺),从与百折连接的地方断开,将粪便倒掉,涮洗几次,翻过来,使里面朝外。将灌小肠的血糊糊从断开处灌入,灌到欠满,插入筷子将断口处缭住。翻的时候,小肠只在连接小肚的地方翻出个头儿来,其余从灌血的口子上抽出来,打个∞字把筷子缠住,就可以现煮或做冻肚。煮出的小肚,体积缩小。因为是翻过来的,上面有褶,颇像一只乌龟负驮架而行。

呼和浩特烧麦

简介

提起塞外青城呼和浩特市最有名的小吃,恐怕非烧麦莫属。外地人来到青城,如果不吃一顿美味烧麦的话,就像是去天津不吃狗不理包子一样令人遗憾。

烧麦是一种约有小笼包大小的主食。做烧麦的步骤是:用特制的擀面锤,把和好、揉到的面垫淀粉擀成薄薄的皮,再碾成荷叶状;新鲜羊肉配葱姜等佐料拌成馅,再勾以熟淀粉,成为干湿适度,红、白、绿相间,香味扑鼻的烧麦馅;把馅放在烧麦皮子里轻轻捏成石榴状,上笼七至八分钟即熟。烧麦出笼,顿时鲜香四溢。观其形,晶莹透明,皮薄如蝉翼,柔韧而不破;用筷子挟起来垂垂如细囊,置于盘中团团如小饼,人称是“玻璃饺子”。因为内蒙古大草原的羊多以沙葱为食,自然去膻味,所以,呼和浩特的烧麦吃起来清香爽口,油而不腻。

烧麦一词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早年呼市的烧麦都在茶馆出售,食客一边喝着浓酽酽的砖茶或各种小叶茶,吃着糕点,一边就着吃热腾腾的烧麦,故烧麦又称“捎卖”,意即“捎带着卖”之意;也有人说因为烧麦的边稍皱折如花,故又称之为“稍美”,意即“边烧美丽”之意。现今烧麦已成了美味可口的主食,所以一般人约定俗成叫“烧麦”了。

吃烧麦,还必须佐以沏得酽酽的砖茶,这种茶产自两湖等地,被压成砖头形状,故名砖茶。它具有解油腻、促消化的作用,草原上的牧民由于肉类摄入太多,尤其钟情于这种茶,据说,国家专门设立了砖茶储备库,供牧民饮用。呼和浩特最时髦的烧麦是手挫羊肉馅烧麦,这种烧麦的肉馅由传统铰碎的肉泥变成了挫碎的肉块,油放得更少,口感更清爽。

蒙古手把肉

简介

顾名思义就是手抓羊肉。把带骨的羊肉按骨节拆开,放在大锅里不加盐和其它调料,用原汁煮熟。吃时一手抓羊骨,一手拿蒙古刀剔着吃。客人不要自己动手随意选食,主人会视客人的年龄,选择不同部位的羊肉。

历史文化

手把肉是呼伦贝尔草原蒙古、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游牧、狩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即用手把着吃肉之意。羊、牛、马、骆驼等牧畜及野兽的肉均可烹制手把肉,但通常所讲的手把肉多指手把羊肉而言。手把肉是蒙古民族千百年来最喜欢、最常用的传统食品。这种草原牧区牧民们的传统吃法可以追溯到古代。据明《夷俗记·食用》中云:“其肉类皆半熟,以半熟者耐饥且养人也。”

做法

做“手把肉”多选用草原牧场生长的两龄羊,采用传统的“掏心法”宰杀,因为这样宰杀的羊由于心脏骤然收缩,全身血管扩张,肉最鲜嫩。宰杀后把羊带骨分解成若干小块放在清水锅里,不加盐等调味佐料,用旺火煮,待水滚沸立即出锅上桌,蘸芝麻盐食用,其肉鲜嫩,原汁原味。但目前推出的“手把肉”煮好后大多都再进行二次加工,将大块再分解或小块,辅以盐面、米、花椒、八角味精辣椒油、姜丝、葱段等调味佐料进行特殊烹制后再食用,其鲜嫩不变但味道更加独特。

酱牛肉

简介

酱牛肉,是内蒙古呼和浩特著名的特色名菜。

历史文化

它始于清代中期,由河北沧州地区的回族经营者刘禄所创制。他原在归化城推车经营酱牛肉,后开设了“万盛永”,专营酱牛肉。由于他选料精细,重用各种调味烹制,酱牛肉鲜味浓厚,因而在清代晚期已驰名全国。如今,它仍然盛名不衰。

做法

特点:用牛肉加各种调味料煮制而成。成菜色泽深红,香味浓郁,滋味鲜美。工艺:将牛肉若干大块,用清水洗净,入清水锅煮至半熟,加用纱布裹包的大茴香、丁香、橘皮、姜片、砂仁、肉桂的香料包和酱油、白糖、盐适量,及煮肉老汤,烧沸后,转用小火焖4小时左右,至牛肉成熟、入味即成。

烧罕鼻

简介

烧罕鼻是呼和浩特的特色美食。罕鼻即驼鹿的鼻子。驼鹿又称罕达罕,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种鹿,有“森林巨人”之称。主要分布在呼盟大兴安岭森林中。驼鹿的鼻部十分发达耐寒,冬天靠鼻子拔开积雪分路行走。

驼鹿的鼻子皮呈海参颜色,软骨膜连着层层薄薄的肌肉,肉质鲜嫩清脆,含有丰富的骨酸和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等。

焙子

简介

焙子是呼和浩特地区特有的小吃,是回族面点名品。有白焙子、咸焙子、甜焙子。形状有圆的、方的、三角的和牛舌形的等等。都是小麦面发酵,兑碱烤制而成的。外干脆内暄软,有浓浓的小麦面香味儿。是早点中最广泛,最经常的主流食品。也是旅行最佳食品,常配以咸菜食用。

焙子是将发酵的白面兑食用碱揉匀,再分别掺入植物油、糖、盐、鸡蛋等,成形后放入特制的炉灶先烙后烘烤而成。成品有白焙子、牛舌头、油旋罗锅、千层、油酥、豆沙焙子、糖焙子、咸焙子等,形状各异,口味有别。焙子做最好的多为回族人。他们烙焙子讲究三净:和面的手净、面盆净、面案净。只见面案师傅头戴白帽,一会儿揉一会儿擀,不时添加佐料,一会又转身疾步将半熟的焙子挪锅换位,那和面的拍打声、擀杖的击案声,那手舞足蹈极富节奏感的劳作,仿佛是一位资深音乐大师在指挥一支交响乐团。

西部人多好面食,有“吃米不如吃面,走亲戚不如住店”的老话。焙子喷香耐饥,便于携带,易于消化又经济实惠,不似奶油甜点、“狗不理包子”等食物那般金贵炫目,为地道的大众食品。对民风朴直、民情柔顺的西部区来说,经久不哀的焙子还真有地缘的、饮食文化的内涵哩。